1938:理論之光廓迷霧——中國共產黨為持久抗戰謀篇布局
2021-04-26
進入1938年,中國抗日戰爭逐漸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。針對“亡國論”“速勝論”等錯誤論調,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題為《論持久戰》的長篇講演,清晰地描繪出抗日戰爭發展過程的完整藍圖,深刻闡述了黨關于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。
在黨的堅強領導和深入發動下,“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”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洪流之中,“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的汪洋大?!?。
在全國性抗戰初期,國民黨軍隊先后進行淞滬、太原、徐州及武漢等會戰;八路軍、新四軍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。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的形成,使敵軍處于兩面作戰、顧此失彼的不利局面。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徹底破產。
但是,由于敵強我弱的總形勢,以及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,正面戰場的戰局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,許多重要城市和富饒地區失陷。比這更糟的是思想上的混亂,“亡國論”、“速勝論”興盛一時。
廓清思想上的迷霧,正確指引全國抗戰,是指導抗日戰爭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。
針對企圖速勝的“空談快意”和“抗日必亡”的亡國論調,毛澤東發表軍事論著《論持久戰》,深刻揭示了中國經過持久抗戰奪取最后勝利的客觀根據,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、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后勝利。
1938年7月,延安解放社印發《論持久戰》單行本,各根據地爭相傳看,一時間洛陽紙貴。
太原失陷后,中國共產黨指揮八路軍以“敵進我進”的超常膽略深入敵后,抓緊進行根據地的建設。1938年10月,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、偽軍作戰1600余次,斃傷俘敵5.4萬人,先后創建晉察冀、晉西北和大青山、晉冀豫、晉西南、山東、蘇南、皖中等抗日根據地。由此,形成了中國抗戰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并存的戰略新格局,扭轉了因國民黨軍作戰失利而造成的戰爭頹勢,盤活了中國抗戰的棋局,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相持階段的到來。
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,黨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,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,進一步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和步調,推動了各項工作的迅速發展。因此,這次全會被毛澤東稱為“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”。
要想廣泛發動群眾,燃起抗日救國之火,能不能創造性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,能不能緊緊依靠群眾,就成了關鍵一招。陜甘寧邊區緊緊抓住政治教育、識字教育、生產勞動三者的有機結合,走出了一條符合邊區實際、依靠群眾開展社會教育的成功之路。
“天寒地凍把書念,花開水暖務農莊”??箲饡r期陜甘寧邊區的掃盲運動,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一個經濟基礎薄弱、社會閉塞落后的環境中開展群眾工作的一項創舉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黨始終堅持“凡屬正確的領導,必須是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的原則,因此在改造鄉村社會的同時也在實現著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