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6:合作抗戰開新局——中國共產黨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
2021-04-22
1936年,是一個極其不平凡的年份。在這一年即將翻過去的時候,發生了一件幾乎超出所有人意料而震驚中外的大事——西安事變,這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之一。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斡旋下,西安事變得到了和平解決,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,從而順利實現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轉變。
紅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后,張國燾同黨中央在戰略方針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,擅自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,并公然宣布另立中央。紅二、紅六軍團(后改為紅二方面軍)于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的劉家坪出發,6月抵達四川甘孜地區,與先期到達的紅四方面軍會合。
在黨中央的積極爭取下,1936年10月9日,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,與紅一方面軍會合;10月22日,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在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。至此,紅二、紅四方面軍完成了長征,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。
紅軍長征的勝利,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一幅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,是人類軍事史上的空前奇跡。長征中紅軍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、革命必勝的信念、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、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,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,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。
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經歷了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、再到聯蔣抗日的轉變,這是中國共產黨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逐步實現的。
華北事變后,鑒于蔣介石還沒有明確的抗日表示,并且正繼續加緊對紅軍進行“追剿”,所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針是“抗日反蔣”。隨著日本侵略華北程度的加深,國民黨政府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深,蔣介石對日立場有所趨硬,5月5日毛澤東、朱德聯名發出的《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》中,將舊稱“蔣賊”改為“蔣氏”,一字之差在全國社會各界產生巨大反響。9月1日,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于逼蔣抗日的指示中,明確指出:“目前中國的主要敵人,是日帝,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,‘抗日反蔣’的口號,也是不適當的?!边@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方針已經完成了轉變。
1936年12月4日,蔣介石乘專列到西安。在張學良和楊虎城勸諫蔣介石抗日遭拒絕后,12月9日,西安城內上萬名學生舉行請愿游行,要求停止內戰、一致抗日。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“胡鬧”,對不聽勸阻者“格殺勿論!”張學良下定了“兵諫”的決心。
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四五點鐘,一陣清脆槍聲驟然劃破陜西臨潼驪山風景區內的靜寂。東北軍扣押蔣介石,發動了西安事變,震驚了全世界。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,派周恩來赴西安會見蔣介石,表達了中共聯合抗日的誠意及努力。在周恩來與張學良、楊虎城共同努力下,迫使蔣介石作出了“停止剿共,聯紅抗日”等六項承諾。至此,西安事變以和平的方式宣告解決。
毛澤東對西安事變的意義作了很高的評價:“西安事變成為國民黨轉變的關鍵”。1937年,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,國共兩黨團結抗日、共御外侮。